要想俏,一身孝。這句俗語形容英國時裝最恰當不過,英國人偏愛深色調時裝,尤以黑色為首當其沖的流行色,并經久不衰。
黑皮夾克、黑超短裙、黑套頭杉配合高統黑皮靴,一身玄青的妙齡女郎是標準的時髦裝束。時裝店、鞋店里的黑色主題永遠擺在最醒目位置,每年圣誕節后的大減價浪潮,其他顏色紛紛削至半價,唯獨黑色系列仍堅定不移地我行我素,一副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居高臨下姿態。
|
◎簡單就是美
英國人另一穿衣原則即簡單就是美,陪中國朋友逛倫敦時裝城,無論如何不理解,一件黑色棉布無袖直筒裙任何裝飾都沒有,如此簡單居然算時裝,意外的還是出自設計大師的手筆,跟自家縫制的睡衣差不多,標價99鎊(250新元)也太離譜了。相反英國人卻評論華人時裝太花哨,透著股風塵味道。
英國人穿衣一怪是,大冷的冬天里女士全套冬衣而腳下卻穿著一雙露腳趾的高跟皮涼鞋,這股特殊風格是流行的時髦。再冷的嚴冬,夜晚街頭也能見識到一群群從酒吧涌出來的女郎們,皆穿袒胸露背的吊帶小背心、迷你短裙、皮涼鞋,立在寒冷的夜風里,雙臂交叉端著肩膀,瑟瑟發抖地恭候德士,堪稱英國午夜的一大特色景觀。
◎愛美把命送
不解的是,這種暴露只限于女士,身旁的男士們照樣裹得嚴嚴實實,是否透著點男尊女卑的味道?美麗畢竟無法戰勝酷寒,每年冬季電視上都有報道,酒醉后終于未能趕回家,倒斃郊外因體溫過低致死的年輕姑娘尸體。
我不解地詢問為何她們不披件大衣呢?回答是:女郎講究的就是這股風騷勁,以這襲性感裝束招搖過市,本身即是一種炫耀以及搶風頭的心里滿足。
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穿衣的名言是:凡遇有棘手難題心情緊張時,絕不穿從未穿過的新衣服,肯定要選一套自己熟悉舒適的舊套裝,用以減少壓力增強信心。
追述當初維多麗亞女王1837年的加冕裝,以及當今伊麗莎白女王的加冕裝,都曾是轟動世界的大新聞,其設計師的心血被稱頌為服裝師最輝煌的一刻。女王的行頭代表著英聯邦的力量,其無與倫比的設計顯示出英王室新時代的朝氣與希望。
1957年,伊麗莎白女王訪問法國出席總統府晚宴時,所穿晚裝別致地繡上了一群蜜蜂環繞花朵的圖案,這件具拿破侖象征意義的禮服,為女王在外交上贏得了漂亮的一役。
◎夏季時裝大展示
英國上流社會的時裝風范,深受英王室與國家活動的影響,從維多麗亞女王時代起,夏季屬于倫敦上流階層社交的黃金季節,貴族花季少女們,奔忙于各類舞會初露鋒芒,這些活動是展現魅力推銷自我的絕佳時機,身上的行頭自然不敢怠慢,有的人家為此季節的社交應酬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。
|
50年代時,能將女兒體面地擺出去的行價大約在2000至1萬英鎊之間(約合當時1萬至5萬新元),要知道那個時代一個工人一周的薪水不過8英鎊(約合當時40新元)。盡管參加社交活動昂貴得離譜,很多人仍樂此不疲,視為一項極具價值的投資,一旦女兒于上流交際圈內聲名鵲起,前途無可限量。
◎衣著像調色板
長久以來英國人的外表裝束顯然過于保守,其形象猶如股票經紀人一般呆板乏味。世人頭腦中英國人,無外乎是些頭頂禮帽手持一把長柄黑色雨傘,配合深色西裝、條紋長褲,以穩重的步態行走于倫敦國會大廈旁或泰晤士橋上。
其實現今英國年輕人非常注重跟隨時髦動向,崇尚不拘一格強調個性的打扮,寬松隨意為日常主流,棉麻制品、絲綢和真皮夾克最走俏。
鬧市是Street Chic(街頭流行色)與英國高雅流行服飾的領頭先鋒Jaeger、B